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你变我变大家变》活动教学反思,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如果这13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你变我变大家变》活动教学反思相关的文章。
《你变我变大家变》活动教学反思
(资料图片)
过了一个暑假,孩子们都长得更高、更结实了,你变了,我变了,大家都在变。结合主题《你变我变大家变》,我们引导幼儿感知同伴的变化、自身的变化、周围世界的一切变化。
刚开学那几天,孩子们之间话特多,总有说不完的话儿,因此在课堂上我不得不提醒他,有的孩子上学期养成的好习惯又忘了;也有孩子比以前更认真听讲,回答更积极了,如陈琳卓、俞辉等,有的孩子胆子还是没变大,像褚思怡开学头一天还流眼泪、施淑琛上周早上来园时还死拽着爸爸的衣服不肯松手;钱怡磊小朋友吃饭的速度较前提高了,有时因为她的牙齿全蛀掉了,我也会适时放宽些时间;;俞洁岚、朱日晨能尝试吃一点菜和肉了。例如:一次朱日晨饭全吃完了,而两个菜几乎就没动,我让他吃点菜,他直摇头,我告诉他汤很好喝的,你喝一点,告诉我味道,于是他喝了一口,说:“有菜的味道”,我又说:“再喝一口尝尝,还有什么味道?”“番茄味。”原本我还想鼓励他喝第三口,可他没等我说话,动作蛮快的已经倒掉了,下次再让他多吃点,我心里暗想。还有一次吃炒什锦,他又剩了很多,我让他再吃一点,他 说:“只吃豆腐干”,我说“好的”,没成想他说:“你帮我找找。”真是好气又好笑,于是我用调羹帮他把一小块一小块的.豆腐干找出来。还记得去年刚入园,一次中餐吃饺子时的情景,因为不爱吃,就故意把饺子倒在了桌子上,我以为他不小心的,谁知他又给我弄了第二次,把饺子倒在了地上。通过向家长的了解,我们知道了原因,因此我们慢慢引导,他从一个都不吃到只吃饺子皮到连馅带皮的吃掉一碗,他进步着,变化着。
现在孩子们都升大班了,我们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幼儿园里最大的孩子,是哥哥、姐姐了,要做出榜样,让弟弟、妹妹学习,并学着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在自由活动时,我让他们继续学着自我管理,把各要求交代清楚,如让他们学习有条理的收放物品。同时,我也觉得孩子们变得更懂事、更体贴了,如:一次分餐点时,因为有幼儿挑食不吃,我就说:“啊,这面包可真香啊,肯定好吃,小朋友都吃了,你也吃个吧!”话音刚落,就有幼儿说:“徐老师,你也吃一个吧”。看,体贴吧,我的心头暖暖的。另外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那天,很多孩子拿着塑料小花、或卡片、自制卡片、小吃点等送给我们,虽然物品并不贵重,但孩子们有这份心,我俩别提有多高兴。家长们也为我们继续教这班孩子而高兴,大家彼此从陌生到熟悉到了解,因此家园沟通工作也更顺利,你变我变大家都在变,你笑我笑乐哈哈。
《你变我变大家变》主题教学反思
“你变我变大家变”这一主题,通过《小熊,你长大了吗》、《圈儿变变变》、《会变的人》、《变小魔术》等教学活动,创设了“你变我变大家变”的专栏,将幼儿以前用过穿过的衣物,与现在用的穿的衣物来作比较,将以前小时侯的照片与现在的照片作比较,直观的让孩子发现自己实实在在的`变化。还让家长配合我们一起收集证明孩子在长大的物品,并给孩子讲述他们成长中的趣事,使他们在活动中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主要的目的是想引领幼儿从认识自己的变化到认识他人的变化,从认识幼儿园的变化到认识周围世界的变化。
在整个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都表现的十分积极,也很认真。从他们的眼神里、行动中我都看出他们是快乐的。为自己的成长感到快乐;为自己能成为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感到快乐;为自己能完成在以前看来是不可能的任务而感到自豪。但同时我也发现孩子们在为自己的长大而庆幸的时候也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无比的渴望,他们想要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求自己感兴趣的所以一切。这是正常的,是孩子们这个年龄阶段的最真实的表现特征。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我觉得我们应尽可能满足他们渴望探索世界的强烈愿望,鼓励他们认识自我,拥有自我,并在探索事物变化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
主题分析:你变我变大家变
一、主题名称:你变我变大家变
二、主题分析:
暑假过后,幼儿园里又多了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弟弟、小妹妹。初入大班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悄然增长,他们惊奇的发现自己在变化,在长大。当弟弟妹妹们哭闹时,他们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小向导”、“小主人”的角色;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学着独自去面对和克服困难;当他们发现问题时,他们学着去寻求解决问题;当同伴间发生了争执,他们学着去理解和关爱他人。同时,他们在体验自身变化的过程中,开始关注周围的世界的变化,用眼睛捕捉、用情感体验每一种事物的变化。
三、主题准备:
(一)教学活动准备:挂图、磁带、小时侯的照片、衣物、鞋帽等。
(二)区角活动准备:图书、玩具(自制玩具)
四、主题反思:
“你变我变大家变”这一主题使幼儿感到自己的身体变化,也充分认识到自己确实长大了,不论从服装,长相、行动、对话等各方面与以前(小时侯)有大的改观,本节课通过教师的.引领,幼儿从各方面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从而体会到幼儿认识自己的变化到认识他人的变化,从认识幼儿园的变化到认识周围世界的变化。我们应尽可能满足他们渴望探索世界的强烈愿望,鼓励他们认识自我,拥有自信,并在探索事物变化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
本节课大部分幼儿能从活动中领悟到自己各方面的变化,但个别幼儿在语言讲述方面不是很好,需要加强训练。
大班语言:你变我变大家变
活动目标:
⒈理解故事中事物的神奇变化,能大胆、清晰的描述事物成长的过程。
⒉对周围事物感兴趣,能主动关注周围事物的变化过程。
活动准备: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理解神奇的含义
⒈出示背景图“小火车”,说说什么是神奇
师:呜,一列小火车开来了,这是一列神奇的小火车,什么是神奇?
⒉过渡语:小火车带着乘客开一圈,这个乘客就会发生变化。哪些乘客上了小火车,他们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逐步出示画面,分段理解故事
⒈出示小桃核,猜测小桃核的变化过程
⑴师:看,一个小桃核蹦蹦跳跳地想乘神奇的小火车,小桃核是谁呀?小桃核上了火车,当上了小火车的乘客。小火车带着小桃核,绕着草地开了一猜猜看,小桃核下车时会变成什么?为什么?我们来看一看,小核桃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圈,然后慢慢地停了下来。
⑵出示桃子的图片,引导幼儿理解桃核变成桃子的过程
师:小核桃变成了什么?什么样的桃子?
⑶请个别幼儿把小核桃的变化过程说一说。
师:奇怪,从火车上下来的不是小桃核,而是个粉红色的水灵灵的大桃子。你们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出示小图)
预设:幼儿能回答出,就出示图片。
幼儿不能回答出,就先出图片,然后再请幼儿说
⑷小结:这真是一辆神奇的小火车,只要坐上它,小火车带着乘客开一圈,乘客就会发生变化了,那接下去又会有谁来坐火车,又会发生什么神奇的变化呢?
⒉鸡蛋变小鸡、毛毛虫变蝴蝶
⑴出示鸡蛋、毛毛虫图片,引起幼儿猜测
师:谁来了?你觉得他们长的什么样?他们坐上神奇的小火车会有什么变化呢?谁愿意把你的.猜想告诉大家。
⑵幼儿表达自己的猜测。
预设:你觉得它会变成一只什么样的鸡?
如果真的是蝴蝶的话,会是一只什么样的蝴蝶?
⑶师:我们来看看和你们想的一样吗?师讲述鸡蛋和毛毛虫乘车的故事。
提问:为什么上车的时候是鸡蛋,下车的时候变成了小鸡呢?(出示一组由鸡蛋变成小鸡的变化过程的简图,帮助幼儿理解鸡蛋经过一段时间会生长变化成小鸡。)
提问:哇,毛毛虫上的车,下车竟然是一群漂亮的蝴蝶,你们知道原因吗?(出示毛毛虫变蝴蝶的小图)
⒊小结:鸡蛋、小核桃、毛毛虫乘上神奇的小火车,他们很快成长变化了。那么如果他们不乘小火车,会变化吗?
师: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会随着时间不断地成长变化,这辆神奇的小火车能加快大家成长的速度,这就是它神奇的地方。
提问:你喜欢这样的变化吗?为什么?
⒋小男孩变老爷爷
师:是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越快越好呢,我们来看看这张图(出示老爷爷哭的图)谁在哭?猜猜是谁上的车呢?
师:我们来听一听故事中是怎么说的。
师: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老爷爷哭了吧?小男孩乘上神奇的小火车,下来时变成了谁?小男孩喜欢这样的变化吗?
师:原来不是所有人喜欢快快长大的。那怎么办?
⒌这真是一辆神奇的小火车,现在我们来完整的听听神奇的小火车的故事吧。
⒍完整听故事。
三、迁移经验、仿编故事
⒈你想让什么也来乘上小火车快快地变化?小火车会把他变成什么呢?
⒉幼儿讲讲自己看到的变化过程。如果幼儿说不出,出示图片提示。
四、总结:我们周围所有的事物都在变化,只是有的变化得快,很明显,有的变化很慢,不明显,那以后请你在生活中要多留意,仔细找找自己身边什么东西在变,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助你把它们的变化记录下来。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本文寓意深远。课文以小树为线索,实质是写残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小男孩。两条线索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成全一个生命。读完课文,你的灵魂会感到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儿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的自信和阳光,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立了三个目标。一是在阅读中感受孩子的坚强和乐观,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体会自信、乐观的心理情绪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康心理。二是在读书中感受作品语言的质朴与含义的深刻,把握文章结构线索上明暗两条线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内容的特点。三是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借助想像填补文章空白,抓住细节描写感受不同语言环境中细节描写的不同作用。感悟孩子的坚强执着和乐观,体会母爱的伟大。
在教学本课的开始,先抓住题目理解课文。让学生理解了“成全”的意思,通过课题,知道了一个小孩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是在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课文。“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联系全文,让学生弄懂促使母亲作出这项重大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在成全着自己,同时感受母爱的伟大。让学生理解“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现的用意:第一次是交代孩子是个残疾人,后几次是为了表现孩子取得成功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了思维训练,在思维深刻性,广阔性上进行了尝试,尤其是两次想象环节的设计更突出体现了这点。在具体想象情节环节设计中,我有意给了孩子们一些必要的支撑,如“让我们走进孩子挖树坑这个画面:看,孩子吃力地挥动着铁锹,当他碰到一块很大的石头,他(动作);当他细细的小手被磨出水泡时,他(神态),当母亲唤他休息时,他说(语言),此时此刻,他想(心理)”这本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但在操作过程中,我忽视了环节的整合过程,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割裂开来,缺乏一个整合的完整过程,使想象空间不够宽广,这是最令我遗憾的一点。
全课的教学重难点设定为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信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自信面对生活。这是将语言训练与心理教育巧妙结合的训练点。语文课上要学习语言表达,进行思维训练,并在情感熏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启迪情智。学科渗透不是改变学科教学的根本特点,而是借助于学科本身特点,在语言文字品评过程中渗透相关心理教育,这里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节课在这点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不够成熟但有所收获。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常常是注重的情感忽视了内容,重视了文字忽略了内涵,侧重了朗读轻视了思维,在遗憾中尝试,又在尝试中反思。课堂永远是新鲜的,学生永远是鲜活的,动态的课堂,随机生成的教育契机,需要我们不断是思索和尝试。我深知道路漫长,但我已起行。
《我变成了一棵树》将人与动物、植物的彼此相遇与认同,描绘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种真实的存在,也使不同生命间的这份交流、关怀显得格外自然。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作者运用想象的写作方法。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读,所以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读要有一个过程,必须由浅入深,有层次的去读,因此,我设计分三步读。
第一步:朗读,这是读的最初阶段。
在指导读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读,让他们在读中初步感受文本。
第二步:诵读,这一步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朗读节奏及情感,这一步我先范读,力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并在随后的讨论交流中,边理解文章内涵和感情,边让学生有感情地读。把感情读出来,读到位!
第三步:悟读。激发学生深思,由作品生发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在前面学习和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
一、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二、不足之处
同学想画面的同时,又让他们想心里话,后一问题响应者比较少。原因是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同学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分开进行,后一个问题,可以让同学在默读文后进行,可能效果会好一些。说自身的内心话既是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同学对语言情境的感情体验。
三、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出示自学提示(两个中心问题),让学生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出问题答案,解决本文重难点;接着再次读文,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完课文后,让孩子们积累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或诗句,丰富自己的语言。最后,发散孩子们的思维,进行一次小练笔《假如我是一棵树》,抓住“读写结合”点,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形后的形态以及随之发生的奇妙的事情。本文写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小动物们和妈妈住在鸟窝里的事。教学中,要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同时,关注文章写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语言美、想象美,练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上课伊始,通过畅谈自己想变成什么和观看人变成树的动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然后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想象是神奇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感受使用设问句的好处。在练笔尝试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让孩子自主学习生字词,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抓住有意思的想象,体会想象的乐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可以进行小练笔《我变成了》,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
这学期第一篇课文《想当一棵树》,孩子们都很喜欢。这是一首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刻的现代诗,抒写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诗歌语言洗练,节奏抑扬鲜明。学习时,我精讲第一节,导学第二节,再引导学生自学三四节,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了诗歌分行排列的格式特点和诗歌的韵律美,从“沉默”“姿态”“雅量” 和 “幽默”这四个描写树的特点的词语中,感悟到了诗歌所蕴含的深意:我们也要学着做这样的一棵树,一棵沉默的(脚踏实地)、有姿态的(刚强正直)、有雅量的(乐于奉献)、幽默的(乐观开朗)树,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理想,就能天天向上,长大长高......
由于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前四节结构相同,学生易于模仿,于是,在学习完诗歌后,我要求孩子们仿写诗歌,进行本学期的第一次练笔。我没有给学生很多的压力,只要能写出某种事物的一个特点就行,仿写出一节就可以,最好能给自己的诗歌配上图画。布置作业时,我问了一下情况,这是学生第一次学着写诗,看得出有些面有难色。我鼓励他们,要他们写完后选一节书上的诗歌一起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判断哪一节是自己写的。孩子们有些兴奋,但有的没自信,嘀咕着:“那肯定写得好的是书上的,爸妈肯定一听就知道了。”“那可不一定哦,说不定你写得比书上还好呢。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一切皆有可能’哦!”我给他们打气。孩子们被逗笑了,似乎没那么畏难了。作业布置下去了,我有些担心,也充满期待。
今天,作业交上来了,情况比我想象的好,有很多学生写得很不错,他们想象丰富,语言简练,颇有诗歌的韵味,有的想当一颗小草,有的想当一片云,有的想当一支蜡烛......都领会了借物喻人的写法,画也颇有意境。我非常高兴,在班上表扬了这些小诗人,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在后面的练笔中表现更好,并说要把他们的诗歌放在网上供全班同学欣赏,他们很高兴,争先恐后要求帮我打字,我欣然应允。
从这一次练笔情况看,习作训练中不要给学生太多要求与压力,产生了畏难情绪,他们就不愿意动笔了。老师和家长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写作的兴趣,鼓励他们敢写,乐写,相信只要愿意动笔写,坚持写,就一定会写得越来越好。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当中,我觉得随文练笔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我会坚持下去。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一个孩子的心理来想象一棵树的感觉,但它所要叙述的又不仅仅是“我”变成一棵树的感觉。从妈妈出现在树下,随后又住进树上的鸟窝起,“我”变得有些紧张起来。“我”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妈妈看破,又盼望着妈妈能认出自己。读到最后,我们才知道,“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意思其实是说,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会被错认的使。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尽情发挥,学生说得意犹未尽。在孩子们的心中,想象的世界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想象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你看,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着多大的希望呀!我们的孩子多会想啊!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安排了说话练习“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对有些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想象激发创造的灵感,体会成功的喜悦。想象的多样性,符合生活的客观现实,便于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去想去做。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充满童趣想象文章。作者借助于童年特有的天真和稚趣,想象英英变成了一棵树,以及之后发生了一系列天马行空的神奇、有趣的想象。这节课,我把重难点放在让孩子体会英英想象的奇妙和写写自己神奇的想象。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激发孩子想象的空间,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是课堂上进行一次小练笔:我变成了――,意图是激发孩子们的思维想象力,抓住“读写结合”点,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但是学生的想象还是有些局限。
《毛线变变变》艺术活动教学方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让探索、交流、掌握毛线的玩法。
2.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使幼儿感受创作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及审美意识。
活动准备:
1.各色毛线、剪刀、胶水、铅笔、白纸、卡纸等,尽量多准备一些辅助材料。
2.毛线贴好的范画。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毛线。谁能告诉大家毛线有什么用途?(织毛衣、翻花绳等)毛线还可以用来变魔术呢!老师把它变成了神奇的画笔,用它来作画。出示范画请幼儿欣赏,并引导幼儿讨论这些作品是怎样做出来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毛线还可以变成什么?(幼儿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适时小结,与幼儿协商确定几种玩法。)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许多漂亮的毛线,下面请小朋友们也用毛线来变魔术吧。
二、探索实践
1、按照幼儿的意愿分成几个活动小组。
2、幼儿自由取线,尝试按自己的想法玩毛线。(幼儿动手操作前,提醒幼儿注意剪刀、铅笔等工具的使用安全)
(1)毛线绕画框----把各种形状的厚卡纸边缘剪成均匀的锯齿状,按一定的规律用毛线在锯齿间缠绕,做成好看的画框。
(2)毛线球----把毛线剪成许多长短相同的段,然后在中间部位捆扎,做成毛线绒球。
(3)编辫子----将适量的毛线段平均分成三股,幼儿练习编麻花辫。
(4)编花篮----用毛线做纬线,在成品小塑料花篮的经条上按一定规律缠绕,进行编花篮。
(5)织渔网----先将毛线缠在梭子上,像织毛衣一样起一个头,左手拿一个像尺子一样的竹板,然后用梭子在板上及上一层的网扣中来回穿梭系扣,这样网越织越大。
(6)毛线粘贴画----先用铅笔在纸上画好图,再沿画好的轮廓涂上胶水,选好毛线,根据自己的构思选择连线环贴、剪碎粘贴、剪段贴。
3、教师巡回指导各小组的活动。
(1)启发幼儿根据方案充分发挥想象,及时表扬好的构思,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
(2)提醒幼儿注意互相学习、互相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主动帮助能力弱的小朋友。
三、活动评价
1.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评价各自的玩法。
(1)师:小朋友,你把毛线变成了什么?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你(你们)的作品?
(2)引导幼儿从的"构思、色彩搭配、美观度等方面对比欣赏各组的作品,提高幼儿的审美鉴赏能力。
2、教师总结、评价整个活动。
(1)我们小朋友都很聪明,用你们能干的小手,把毛线变成了美丽的作品,你们真了不起啊!
(2)根据幼儿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既肯定活动专注、工作善始善终以及勤于动脑、构思巧妙的幼儿,又指出某些幼儿的不足,以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提出要求。
四、作品展示
把幼儿的作品布置在活动室的一角,以便幼儿随时欣赏、学习。
《百变魔尺》游戏活动教学反思
德国心理学家福禄贝尔认为“儿童在游戏中应自然、自由的发展,但没有合理的有意识的指导,儿童的游戏活动只能成为无目的的活动。”正如《幼儿园游戏指导》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游戏活动要成为有益的活动,有赖于教师对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显而易见,要使幼儿在游戏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还有待老师的恰当引导。我把游戏活动作为引导孩子百变魔尺的一个途径。
每次变魔尺活动结束后,我就告诉幼儿下次活动的内容,让幼儿各自尝试着变。
吃点心后和午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启发幼儿一对一或三、五一组友好地玩魔尺;他们你教我,我帮你,有时手把手,有时点头点脑,玩得很开心;小朋友在互助玩中轻松学习,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些变的技能;还会举一反三地创造性构建。弥补了集体教学中照顾不周、时间紧迫的不足。
自主性游戏中,我开设特色区,幼儿在这里可以大显身手。有的.幼儿主动地当起了小老师,辅导在构建中有困难的幼儿,有时复习以前的技能;有的尝试新内容的构建,有时玩起了百变魔尺比赛,真是其乐无穷。
请看一次角色游戏的记录:特色区中有五名小朋友,刘恺睿自告纷涌当起了主持人,他先和大家一起变猫的比赛,自己获胜了。然后一对一分别指导,景金灏手把手地指导天天小朋友变小鸟;刘恺睿目视衡衡小朋友,教他变企鹅;一会儿,他们又进行了一次变企鹅、变小鸟的比赛。此时,我走过去,景金灏说:“我们想看看灯笼是怎样的?”于是,我让他们看了变灯笼的视频,看“灯笼”的示范作品,刘恺睿耐心地看了又看,然后,不厌其烦地反复尝试;景金灏只看了一眼示范作品,就自己推敲,反复尝试。不到10分钟,他们双双成功了……
从上不难发现:游戏活动,给了孩子们百变魔尺的探索机会。每次集体活动中,没有变成功的幼儿,就是在游戏活动中,变成功了;每次集体活动时的小老师,就是游戏活动中先行一步。因此,游戏活动是百变魔尺中, 温故知新的好办法。
★ 交变电流教学反思
★ 《延安我追寻你》教学反思
★ 教学活动反思
★ 《蛹变成了什么》的教学反思
★ 《图形变变变》课后教学反思
★ 《纸盒变家具》的教学反思
★ 变大了作文
★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